叙事取向视域下幼儿社会自我的建构策略
发布时间:2022/5/27 14:30:20 作者:陈雪瑶 浏览量:1259次
叙事取向视域下幼儿社会自我的建构策略
摘要:促进幼儿在3-6岁社会自我的建构是儿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叙事能力的培养对个体社会自我的建构至关重要。通过故事叙事、童谣叙事、游戏叙事、社交叙事、绘画叙事、音乐叙事等策略,能够有效推动幼儿社会自我的建构进程。
关键词:叙事;幼儿;社会自我;建构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属性”的观点,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拥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之所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于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只有习得了被其文化认为恰当的观念、价值观和行为的人,才能被称为“人”。所以,个体社会化这项伴随个体整个一生的议题,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而儿童期的社会化,即“儿童为应对社会生活的各项任务而做出准备的过程”[1],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促进儿童在3-6岁的幼儿期建构自我的社会属性是儿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幼儿社会自我的建构
乔恩斯、亨德里克和爱泼斯坦曾经描述过一项有趣的思想实验——“普适父母机”实验。假设有这样一台机器:它装载着先进机械和技术设备,从婴儿一出生就能满足所有婴儿的生理需要。假设有六个婴儿(三男三女)一出生就被放进一台“普适父母机”,但实验要求这些婴儿在18岁前除了彼此互相接触外,不和其他人接触,直到成年。也就是说,他们自出生起,与世隔绝。根据现行的伦理原则,这样的实验不可能进行,但不妨我们根据有关社会性和人格发展的知识推测可能的结果:在缺乏社会结构和文化的环境下,成为“不完全的人”,即只拥有自然属性却不具备社会属性的人。[2]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丛林中,人们发现两个被狼哺育的女孩,卡马拉与阿玛拉。被称为“印度狼孩”的卡马拉活到1929年去世,始终没能学会正确地说话,只能以一些特别的语音表达自己的愿望。显然,人类的社会化进程并非天生的本能,而是后天社会学习和实践的产物,只具备自然属性的狼孩错失了幼儿时期语言和社会化的关键窗口,未能产生人所具备的意识和抽象思维,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只能称为“不完全的人”。
在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幼儿社会自我的建构是必备内容。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自我建构指的是儿童用语言表达其见解、感情和态度;通过语言来建立自我同一性;当儿童开始将自己与环境区分开时,通常用语言来探究和理解环境;语言可使儿童脱离现实而进入一个自己创造的境界,起到激发想象、自我提示、自我启发的作用。[3]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它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通过语言获取信息,幼儿的学习突破了自身狭隘的直接经验,可以从间接经验中获得大量人类共通的精神财富。叙事,恰恰是通过语言和倾听帮助幼儿厘清现实问题,增强表达,重建认知,从而引导其自我构建的方式,同时也是幼儿社会自我建构的重要工具。
二、叙事与幼儿社会自我的建构
(一)故事叙事与童谣叙事
叙事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体的特殊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人类需要通过叙事交换信息,传达心声。故事叙事与童谣叙事是幼儿最常见的叙事方式和手段,也是幼儿社会自我建构的途径之一。教育者通过故事与童谣引导幼儿认识自我,评价和把握自己的心理状态,表达自我体验,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比如故事《妈妈一定会来的》,以幼儿的口吻,变换不同的场景,讲述第一天上幼儿园,等待妈妈来接自己的心情,通过叙事承载幼儿想念又焦虑的情感、和妈妈快快团聚的意图。故事不断重复“妈妈一定会来的”,在叙事中重现幼儿多次试图复原当前“消失”的亲子关系的企图,唤起过往生活中温暖的回忆,在脑海中将过去的经历重新编码,代入现实生活,降低幼儿进入陌生环境的不安全感,安抚幼儿焦虑的情绪。在故事的结尾,当妈妈出现并拥抱孩子时,关系得以重新连结,焦虑和恐惧得以瓦解,痛苦得以升华,被分离所创伤的自我认知得以修复。孩子重新回到妈妈的怀抱,验证了幼儿被母亲爱着的意象,推动幼儿与外界建立关系的勇气,坚定幼儿不会被封闭或抛弃的信心,促进了幼儿社会自我的发展。《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之类的童谣亦如此,以叙事的方式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被爱所包裹的幼儿,幼儿在倾听或重述材料时,也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故事。
(二)游戏中的叙事
大量研究表明,游戏能促进幼儿叙事能力的发展,其中,幼儿社会性叙事能力的发展又以合作游戏与表演游戏为最。游戏向来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之一,游戏的凭借其趣味性和自发性,成为儿童社会自我发展的最合适的方式和渠道。而合作游戏因为在游戏中有明确分工、同伴合作和游戏规则,甚至有一到两个游戏领导者,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最高的游戏方式。在合作游戏中,幼儿以叙事的方式,运用语言和同伴进行沟通和交流,沟通游戏规则,表达自己的诉求,达成理解和支持,形成团队,合作完成项目。在合作游戏中,幼儿学习用语言交流情感,建立同伴关系,感受成功与自信,这些都促进了幼儿社会自我的建构。表演游戏也是叙事表达的一种,通过儿童剧表演、情景剧表演、即兴表演、“过家家”等游戏,幼儿模仿他人的体态、语调,学习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理解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掌握剧中人物关系,了解社会运行脉络,内化社会化行为规则。幼儿的表演叙事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他们建立社会关系,促进幼儿情感和社会化的发展,有助于幼儿社会自我的建构。
(三)社会交往中的叙事
同伴关系是幼儿社会化的内容,也是幼儿社会化的标志之一,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后续社会自我发展的保障。作为叙事的形式之一,同伴交谈是幼儿喜欢的社交方式,也是推动幼儿社会自我发展的重要工具。幼儿在加入聊天类的活动时,常常是漫无目的,没有明确的主题,但也时常有完整叙述一整件事的需要。这项要求激活了大脑语言区域,促使幼儿更主动灵活地使用语言,主动思考,表达自我,提高语言技能,增进与他人的联结。幼儿聊天内容中,除却知识性的内容,大多聊天内容和幼儿自身经历有关,围绕“我”展开,这样的叙事内容也促使幼儿不断厘清自我认知,提升幼儿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知觉,幼儿自我知觉能力的增强也意味着幼儿社会化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四)绘画叙事
幼儿的语言能力还不完善,逻辑思维能力尚待发展,在学会使用书面文字叙事前,绘画作为一种具象化的表达,是更加适合幼儿的叙事形式[4],幼儿通过绘画,不仅描述现实生活,同时也将他们内心对世界的整合、理解、梦想、疑问等在画作中呈现出来,绘画为儿童提供了表达自我的途径。通过丰富多彩的绘画创作,儿童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创造力得到展现,观看幼儿的绘画作品,可以了解他们不能言说的情感、经历和体会,为成人解读幼儿的内心世界打开了窗口。同时,绘画叙事能够被理解,能够传达出幼儿的想法,也促进了幼儿通过绘画来讲故事的冲动,无形中推动了幼儿“以画达意”,使得绘画叙事在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完善的阶段,成为他们沟通现实世界的桥梁。
(五)音乐叙事
唱唱跳跳、模仿有趣的声音和动作是幼儿的天性,音乐不仅是幼儿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放松方式,也是幼儿认识世界、认识生活,开启自我认知的钥匙。耳熟能详的儿童歌曲《爱我你就抱抱我》,运用音乐作为叙事手段,先是讲述了孩子对爱的疑惑“爸爸总是对我说,爸爸妈妈最爱我,我却总是搞不懂,爱是什么”,随后表达幼儿感受爱的方式“爱我你就陪陪我,爱我你就夸夸我,爱我你就亲亲我,爱我你就抱抱我”。歌声中一个活泼可爱、俏皮机灵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幼儿也通过歌曲的演绎表达了自己的爱的理解,音乐叙事成为幼儿社会自我发展的助力。
三、结语
促进儿童在3-6岁的幼儿期社会自我的建构是儿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叙事能力的培养对个体早期语言、社会自我和其他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故事叙事、童谣叙事、游戏叙事、社交叙事、绘画叙事、音乐叙事等策略,能够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推动幼儿社会自我的建构,从而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国雄.儿童发展(第一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3:236
2、David R. Sharffe著.陈会昌等译.社会性与人格发展.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6:3
3、周宗奎.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6:123
4、陈睿.幼儿绘画叙事的个案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6):16-22.